首页 >>  大洼文化

南大港人||字里行间“故乡情” ———全国著名作家、学者何香久的南大港情怀
作者:   发布时间:2020-11-19 11:54:31 

 
近日,记者采访了在中国文坛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全国著名作家、学者何香久,已过花甲之年的他,依然笔耕不辍,把精力放在一项足以“传世”的浩大文化工程——《四库全书丛编》上。这样一位叱咤文坛几十年的文学大家,他的青年时代最宝贵的时光是在南大港度过的。何香久二十岁就来到南大港工作,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十三年,在这里成家立业,他对南大港这块土地有着深厚而凝重的感情。



何香久,1955年10月出生,笔名云门居士,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,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十届中央委员,《四库全书丛编》主编,王蒙文学院院长。曾任沧州市第九、第十届政协副主席、文联主席。国家一级作家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影视协会会员。
何香久著有诗集15部,中长篇小说、传记文学9部,散文集6部,学术专著39部,校勘古籍50余部,影视剧作400余集(部),主编《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》、《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大系》、《纪晓岚全集》、《四库全书丛编》等50余部。三次蝉联中宣部“五个一”工程奖,代表作《焦裕禄》先后三次在央视一套、八套黄金时段热播,在全国获得极大反响。获中宣部第13届“五个一”工程奖、第29届中国电视剧“飞天奖”一等奖、第10届“金鹰奖”最佳电视剧奖、上海市优秀文艺作品奖、河北省委宣传部“五个一”工程奖特等奖、河南省“五个一”工程奖等。其长篇小说《焦裕禄》获中宣部“五个一”工程奖、全国廉政文学作品奖,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“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”。
在南大港工作期间,何香久参与创建了南大港文化馆,为南大港文化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他曾在文化馆开设了两期创作班、绘画班,发掘了田云鹏、张华北、张铧东等众多文艺界骨干。当时南大港文化事业的发展迎来百花齐放的黄金期,发表了系列地方文学刊物,创造了多个沧州第一:南大港文学作品发表数量超过沧州市发表数量的总和;南大港文化馆出版了沧州第一张铅印的文学刊物《雁哨》……何香久的文学作品,多以南大港为创作元素,他创作的诗歌、小说、散文在上海《朝霞》《北京文学》《西藏文学》等全国各级文学杂志刊发。他的作品中,我们总可以读出南大港人百折不挠、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。
 “南大港这方热土有着强大的同化作用,能让陌生人很快熟悉,能让熟悉的人很快热爱”走得越远,对古朴与真诚的怀念和感动就越强烈。离开南大港30余年的何香久对南大港有一种独特的情怀,他说:“在南大港,我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、最难忘的时光,南大港独有的人文、地域特点赋予了我独特的地域性格与创作禀赋,对我的一生有着至真至深的影响。”

南大港赋予了何香久坚韧不拔、百折不挠的品格。前几年,何香久因为中风导致右手无法写字,他硬是逼着自己学会了一门新“手艺”:左手写字。从最开始时一天写38个字“还出了好几身汗”,到后来越写越顺畅,甚至一天竟能手书万言。他以顽强的毅力和超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,将精力放在《四库全书丛编》上。《四库全书丛编》是一项集编纂、整理、勘误、缮录于一体的重大学术工程,是《四库全书》问世230多年来第一次全面重订重抄,是对其文献价值、学术价值的重要开发利用。
思想在这里扎根,便是一生永远的牵挂。何香久与南大港有一种“血脉相连”的真情。几十年过去了,他仍然在享受和汲取南大港这方热土带给他的温暖和力量。每一年,他都会回到南大港,走在这方热土上,感受这里的亲切熟悉与巨变腾飞。谈起南大港的变化,何香久用“两变”、“两不变”来概括,“两变”即:南大港生存发展的理念在变,开阔思想不断增强,包容思想不断扩大;南大港的发展思路在变,党员干部与时俱进,开拓进取,求真务实、奋勇争先,为高质量发展蓄足了后劲。“两不变”即:南大港人的性格没有变,依然保持着古朴、率真、豁达、包容的宝贵性格;南大港人的办事作风没有变,真诚、扎实、勤恳、热心的办事风格感染感动了更多人。
把学问写在大地上,将情怀注入热土中。何香久内心深处的南大港是炙热的,她有着强劲的文化力量、鲜明的人文性格、突出的地域禀赋、广阔的包容胸怀、强大的文化同化力,有魅力、有张力……何香久创作的诗歌和长篇小说总能读出浓厚的故乡情怀、“南大港”情结,南大港的人文地理、风俗习惯、文化渊源等直接或间接地反应在他的创作中,一行行诗,一句句话,久而久之化作了珍贵又难以割舍的情结与“乡愁”。
时光流转,沧海桑田。在南大港工作生活过的人都被这片厚重热忱的土地所滋养浸润,赋予了他们勤劳、勇敢、善良、热诚的品格,在创造峥嵘岁月中所形成的思想理念、精神意志,已经升华成为南大港最宝贵的财富!
 
 【打印本文】【关闭窗口